人工智能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2020-01-20 10:21 来源:桐乡养生网
结直肠癌治疗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其结局首先取决于发现肿瘤时的“分期”,一旦术前检查考虑肿瘤已经成为“脱缰之马”,有远处转移,其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
因此,“早发现”的地位举足轻重。多数早期结直肠癌可以达到治愈,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患者竟然不足20%。
如今,当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走进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福音呢?
我国结直肠癌现状“堪忧”
2015中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发病率、病死率在全部恶性肿瘤中均位居第5位,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而且,发病率和病死率均保持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发现癌症时已属于中晚期。
如果能早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效果非常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一旦到了晚期,癌细胞就会冲出肠壁,跑进血液“到处乱窜”,在人体内迅速扩散,可在肝脏、肺脏等器官“驻扎”,此时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即便在美国,晚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也低于20%。
怎样早期发现结直肠癌
一、定期肠镜检查
人的肠道通过肛门与外界连通,医生可以通过肠镜直接观察到肠子里面的情况,即“眼见为实”,在肉眼下最大限度地做出准确诊断并减少误差。
几乎所有的结直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如果做肠镜发现结直肠息肉,医生会建议肠镜下切除并做活检,这不仅能提前去除病灶,还能查明息肉的性质,以便进一步诊疗。
不同的结直肠息肉癌变程度不一样。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对象常常是“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十分常见,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
(1)增生性息肉:最常见的一种息肉,又名化生性息肉。这类息肉一般不发生恶变。
(2)炎性息肉:又名假息肉,是肠黏膜长期受慢性炎症刺激而形成的息肉样肉芽肿,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及肠结核等疾病,少有恶变。
(3)管状腺瘤性息肉:这类息肉可进展成为癌症,癌变率约1%-5%。
(4)绒毛状腺瘤性息肉:较少见,多为单发。以直肠最常见,其次为乙状结肠。此类息肉癌变率较高,较管状腺瘤高10倍以上。
(5)混合状腺瘤性息肉:这类癌变率介于管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之间。
二、注意观察排便
如果最近突然开始便秘、拉肚子,或者大便变细、变成颗粒状,或有黑便、便血等变化,甚至伴有腹痛、腹胀等,请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
三、AI在结直肠癌早期筛查中的应用
在结肠镜中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对结直肠息肉的性质进行智能识别。通俗地讲,这相当于普通结肠镜的“升级版”。
目前,国内外学者均对此做出了巨大努力。早在2017年,日本昭和大学最新研究显示人工智能(AI)能早期检测癌症,而且,来自日本横滨的一项研究表明,利用人工智能(AI)有望在结直肠良性肿瘤变成恶性之前就检测出结直肠癌。
我国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系统基于在食管癌早期筛查中积累的经验,对上百万张结直肠肠镜图片数据进行学习训练,用于辅助临床医生诊断,降低漏检率。
其中,我国“腾讯觅影”肿瘤实时检测技术可以实时检测出肠息肉位置并判断息肉性质;通过实时的视频检测分析,能够在100ms内完成AI诊断,并在视频中实时圈出肿瘤位置,方便医生在内镜操作过程中实时查看。
据数据显示,AI技术对息肉定位敏感度达95.04%,特异度达99.07%,整体准确率达96.93%;结直肠癌判断敏感度达90.3%,特异度达98.3%,整体准确率达97.2%。
人工智能下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系统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契机,有望更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长沙妇科医院
惠州妇科医院